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九州采风 >> 一线手记 >> 内容
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发布日期:2018-09-07   来源:纪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在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南山片区,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蛀竹棵村,前去参观过的人都会啧啧称赞。它宛如一副灵动的水墨丹青:农舍红瓦映青山,涧溪潺潺泛绿水,苍穹湛蓝无穷碧,白云悠悠绕峰飞。在这样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里,有一对老夫妻传承良好家风的故事让这座山村除了形美之外更是充满了灵动的“魂”美。

蛀竹棵25号,是老党员朱富金和陈红妹的家。朱富金90岁,陈红妹74岁。24年前,因双方丧偶经人介绍结为夫妻。二老尽管是老来相伴,但他俩相处十分融洽,用包容和真情经营着自己的小家,更用20多年的博爱之心、诚善之举温暖和感动着身边人。

驻足在朱富金的家门口,你会发现围墙一侧有一块醒目的黑板被密密麻麻的文字覆盖,写着最新的时事要闻。在不影响路人通行的空旷处,有序排列着几块木制板,每块板上的内容都不同,用油漆工工整整写着党规党章、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好人好事等内容。走进朱老的家中,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块块堆放整齐的木板,还有堆在桌上和贴在墙上的手抄报,虽内容已经“失效”,但朱富金依旧将他们视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这些年一直珍藏着,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已经字迹模糊,但它们饱含着朱富金家庭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

朱富金是村中最年长的志愿者,他以写宣传板报的形式主动扮演着志愿者的角色。他曾是村里的老会计,在村委工作的时候他就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件事,退休后,他以自费书写板报的形式主动做起了蛀竹棵村的义务宣传员,实时更新板报的内容,上到国家政策法规,下到各种生活小窍门,他都一笔一笔的认真书写在黑板上,写在自己制作的木板上,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着。

初见朱富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完全不像一个9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在和朱老交谈过程中,问起他为何要通过写板报的方式来宣传实事政策及其他相关知识时,朱老说,板报简便省钱,不用多大力气就可以完成,放在门口,来往路人可以看到,可以或多或少获取知识,他把这样传播知识的途径形容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而自己就是志愿宣教员,一当就是20多年,他的“学生”大多是这个村的村民以及为一睹美丽乡村芳容的游客们。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朱富金志愿者的角色能够这样长期扮演,离不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妻子陈红妹是一个非常善良有爱心的老人。二人重组时,各自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少了很多的挂念和牵绊,陈红妹就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经营自己的小家,支持丈夫,充实自己和服务他人上。陈红妹是一个基督徒,每个周末都会去横涧教堂学习,除此之外,她喜欢看报读书下棋,这样的兴趣爱好充实着她的生活,更涵养着自己的人生,而她也通过一些细小实的行动将这样的精神财富回馈于自己的小家,并分享给更多的妇女和儿童。

这些年,朱富金每次要出板报时,都会和妻子商量要写什么素材,而喜欢阅读的陈红妹发挥这一优势,将自己看到的最新时事资讯收集起来,供朱老参照,就这样,二人用细小却暖心的举动让幸福感在持之以恒的奉献中慢慢累积,最后形成强大的幸福源泉,滋润温暖着群众的心。除此之外,陈红妹还加入了美丽乡村巾帼服务队,她是巾帼队伍里最年长的一位,且在村上的好口碑和好人缘,使得这支服务队伍非常的有凝聚力,只要陈红妹一发起,其他妇女都会积极响应。在处理好家庭杂事外,就一起维持庭前院后的环境卫生,用行动呵护每一寸花草,清扫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用心巩固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为营造干净绿色的居住环境贡献着微薄之力。

当然,充实这所“学校”的远不止那些黑板报和木制板,还有一块块张贴在农家小院门口的家规家训牌。为了唤醒这个始终流淌在百姓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夫妻二人萌生了以家庭为单位推行家规家训的想法,他俩便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到每个村民家中听取建议,并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因为二老德高望重,他俩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响应,家家户户将家规家训手写给朱富金,然后由陈红妹进行简单整理修改,而后朱老便将蛀竹棵100多户百姓的家规家训交给村书记看,希望将它们展示出来,让众人受益。

如今,漫步在蛀竹棵,你会看到“家贵在和,人贵在勤”、“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事”、“尊老爱幼,从点滴做起;与人为善,从小事做起”……一句句朴实却真诚的附着在门牌上的家规家训如同一面镜子照着自己,也照着路人,细细品味,深深感悟,澄澈着每个人的心。同时作为一个标尺,丈量着少年一代的行为规范,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讲文明、讲礼貌、懂礼让”的良好习惯。而这些,朱富金和陈红妹功不可没。

蛀竹棵的神秘面纱已渐渐被揭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曾经沉寂的山村热闹起来了,朱富金夫妇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们已然成为美丽乡村的活“名片”。在我眼里,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在这对老夫妻身上,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学到不少知识。有些是浸润心灵的家庭美德故事,有些是澄澈内心的善行义举,还有些是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崔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