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州廉洁文化 >> 内容
常州市钟楼区:浅话“清明”
发布日期:2020-04-04   来源:钟楼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处春分和谷雨之间,代表着生机和活力。《历书》中记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起初,清明只是一个代表耕种的节气,清明时节万物润泽,生机勃发,适合耕种,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烟禁火、祭奠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追溯寒食的起源,还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曾经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流亡生涯,这期间介子推割股啖君,令晋文公感激不已,许诺日后必将涌泉相报。然而,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是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等晋文公想起来要封赏他时,反而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山内搜索几日无果后,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孰料火势没控制住,连烧了三天三夜。火势熄灭后,晋文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然身亡,边上还有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后悔不已,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建立祠堂,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表纪念,介子推被后世尊为忠君爱国之典范。晋文公也将介子推的临终谏言熟记于心,一生勤政自省、亲贤远佞,从而成就了一代伟业,位列春秋五霸。

宋代黄庭坚更是在《清明》一诗中感怀:“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清明有许多传统习俗,例如祭祖扫墓、春游踏青等,大都在先秦便有雏形,至南北朝到唐代才盛行,一直传承至今。清明时节,人们或思乡念亲,或触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迁客骚人常借清明斗诗,将诗情书写在春天里,尤以唐代杜牧为最,一句“清明时间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内心凄凉倾诉殆尽,读来令人伤感悲戚;而欧阳修在《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中所描写的“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的游春盛景,也给清明带来了不一样的风韵。此外,清明还有蹴鞠、赏花、斗鸡、放风筝、斗百草等许多习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明还是中华民族的祭祀节日,目的是缅怀先祖,敬重祖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对于现代人来说,清明不应当只是一个法定节假日或者祭祀扫墓活动的象征,而是一种情感的交融和文化的传承。对逝去亲人的祭扫,是一种和已逝斯人在情感上的交流,几代人相聚、回首往事,过往与此刻交织碰撞,家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流淌。如陕西黄帝陵的祭祀,是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和感恩;又如曲阜孔庙的祭祀,是对儒家礼教的温习与景仰;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祭扫,是对遇难者的哀悼和对烈士的尊重。祭奠的过程成为一种纪念祖辈、教育后辈的传统仪式,中华民族在祭祀中寻根溯源,铭记先祖事迹,了解当今生活来之不易,为美好将来不断努力和奋斗。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清明象征的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这种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正如庚子鼠年的战“疫”,刻在全国人民骨子里的团结,给亚洲乃至世界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启迪。几千年以来,不论时代更迭、桑田沧海,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直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扎根在所有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这种文化自信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内在动因,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今天,让我们站在这里,一同缅怀逝去的先烈,也致敬为了伟大复兴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中华儿女。(孔令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