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学恩来精神、守初心使命 >> 内容
学习恩来——一部生动不朽的党史
发布日期:2021-03-11   来源:经开区纪工委监察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走过了百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我们的党艰辛探索、创新实践,谱写了恢弘壮丽的不朽篇章。共产党员薪火相继,崇高理想和伟大精神传承百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他们将同一个名字作为光和偶像——周恩来。夙兴夜寐半个世纪,从长征路上遵义会议力挽狂澜,到抗日时期统一战线拯救危亡;宵衣旰食二十六载,共和国总理千头万绪兴国邦,外交大家世界之林展华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六个杰出楷模”高度概括了周总理的人格气质,生动勾勒了周总理的精神图谱。

学习恩来——一个初心从未动摇

自1917年,周恩来在赴日求学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转变后,他再也未曾动摇过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民谋将来之幸福的初心和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恩来曾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做到了,并让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产主义的信仰之光星火不灭,穿越百年,传燃至今。“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都尽显周恩来年少时的壮怀激烈。要学习周恩来的鸿鹄远志,做站在世界之潮流最先的年轻人,未来引领中国之大局的青年人。在中国进入腾飞的新时代,当看到卑劣的分裂分子、错步上前的跳梁小丑时,面对黄岩岛、钓鱼岛事件、加勒万河谷冲突等时,中国的青年人应当怀有怎样的热血和爱国情绪,懂得青年的热血该洒向何处,以前洒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现在应该洒在中国的复兴崛起之路上。

学习恩来——将人民性熔铸进党性

周恩来将人民性包含在党性中。周总理一生无子,却将亿万人民当作自己的子女,将中华民族复兴作为终身的事业,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必然的命运,这就是伟人风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力量。他曾说:“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恩来苦撑危局,不断斡旋其中,保护了大量我党干部、各界人士免于迫害,在城市变成错误斗争的混乱空间时不断为经济生产挤出生命活力。他说,我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以“不倒、不走、不死”的伟大意志为新中国渡过劫难挣来新局。十里长街送总理足以看出人民对周总理的至深情感,夫人邓颖超在周恩来去世后曾说:“当你告别人间的时候,我了解,你是忧党忧国忧民,把满腹忧恨埋藏在你的心里跟你一起走了。你没有想到人民的力量,人民的觉醒。我们党的中坚优秀领导人很快就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祖国的今天正在开着改革开放之花,越开越好越开越大越开越茁壮。”

学习恩来——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融合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在1941年和周恩来谈话后,曾预见说:“如果他是中国共产党人典范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当我们说起伟人的“崇高”,往往说的是难于接近的理性崇高,而周总理的“崇高”却是可亲近的。正如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体现周恩来诚朴俭肃、温文儒雅、亲切和煦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很多,他的住所西花厅里不染亭的名字象征了他的高洁人格,他在外交事业中树立的儒雅又刚毅的形象成为国际世界的共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将民族性运用到世界的普遍性中,周恩来将朴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思想相结合,在外交事业上为中国赢得了最大的尊重。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烛照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立场,他参加的万隆会议“并没有像有些人希望的那样萎谢下去,我们亲自看到,它已经在亿万人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子,它已经在开花结果,而且它一定要更加繁荣生长。”

2009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时,要求党政干部学习周恩来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个模范的共产党人,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在近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照一照周恩来这面镜子。可以想见,周恩来正是这样一部富有启示的、生动不朽的党史。(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