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学恩来精神、守初心使命 >> 内容
家书中的“初心”——读周恩来家书,追寻先辈初心
发布日期:2021-06-15   来源:常州市纪委监委市级机关纪检监察工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周恩来的评价。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人们在学习、缅怀周恩来同志的时候,看到的是他高大光辉的形象、刚正不阿的形象以及鞠躬尽瘁的形象。其实,周恩来同志也是重感情、重亲情的人,他给父亲、妻子、叔侄等亲属写过很多家书,每一封家书当中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也饱含着做人和处事的智慧。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远赴欧洲留学考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三个月后他给表哥陈式周写了一封家书,谈了在欧洲求学的体会,其中写道:“英之成功,在能以保守而整其步法,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反映了中国只有“效法俄式之革命”才能走向胜利的思想认识。在随后的一年左右,他在学习、信奉革命思想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最终提出“当信共产主义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他说:“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周恩来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且毕生奉行、矢志不移。可以说,这是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之“最早的初心”,并且一旦作出选择,就要奉行终生。

“山居过节,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几串葡萄。”“不管怎样,一切话题总离不开土地改革和前线胜利。”“九个年头了,似乎我们都是在一起过中秋的,这次分开,反显得比抗战头两年的分开大有不同。不仅因为我们都大了十岁,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再多在农民中锻炼半年,我想,不仅你的思想、感情、生活会起更大的变化,就连你的身体想会更结实而年轻。农民的健美,不仅是外形,而且还有那纯朴的内心,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坚强,坚定的意志,勇敢的行为,这在被压迫的群众中,更是数见不鲜。你从他们中间自会学习很多,只要不太劳累。我想半年的熏陶,当准备刮目相看。”这是1947年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信,这几句话文笔优雅、情意绵绵,当时正是党中央作出撤出延安的战略决策,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不同地方为革命工作奉献自己的精力。在中秋佳节这团圆时刻,在倾诉思念之情的同时,周恩来不忘鼓励邓颖超学习农民身上健美、淳朴、坚强的优良品质。革命者的浪漫不是狭隘的小情小爱,而是融入到了对人民、对国家的无私大爱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周恩来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来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他知道“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建国后曾有山东广饶县干部给周恩来写过一封信,反映当地饿死人的问题,此问题得到周恩来同志的高度重视,前后共有6封书信来往,包括指示信、调查信、报告信,最终以该名干部的感谢信划上完美的句号,这位在生死线挣扎的基层干部也被奇迹般地救了回来,当地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并度过了灾荒。这就是周总理对人民的态度,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

周恩来有一位四哥叫周恩夔,其夫妻二人曾有求于周恩来,却被“婉拒”。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位四哥由于家中子女众多又无谋生手段,于是找到当时在南京梅园主持中共代表团与蒋介石谈判的周恩来,希望能得到周恩来的提携,好谋一份相对清闲而报酬优裕的工作。而当时的周恩来正全身心投入党的工作,与国民党的内战一触即发,实在无心也无力为此事操心,于是写了一封信捎给了四哥,信中写道“惟人生赖奋斗而存,兄嫂此来,弟处他人檐下,实无可为助。倘在苏北,或可引兄嫂入生产之途,今则只能以弟应得之公家补助金五万元,送兄嫂作归途费用,敢希收纳。”“人生赖奋斗而存”道出了人生真谛,并没有因为是自己的亲属而想着庇佑一二。“弟处他人檐下,实无可为助”又讲清楚了自己的境遇,革命仍未成功,暂时无可为助。而其中所提“补助金五万元”,其实在当时通货膨胀极厉害的情况下只够两个人从南京回扬州的船票而已,周恩来虽然拒绝了为四哥谋个好差事,但是也仁至义尽为他找了后路,并劝说其自力更生,从事生产,也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关,对这位四哥起到了警醒的作用。虑大局,讲原则,严于律己,展现了周恩来修身齐家的一贯作风,他虽然职务很高、权力很大、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很多,但他“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严于律己,毫不特殊。周恩来也一再教导晚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家总理的亲属,而丧失立场、自恃特殊,要丝毫不搞特殊化,自觉抵制各种特权思想的侵蚀。”

周恩来有个侄儿叫周尔辉,1952年来北京念书,当时北京有很多条件很好的学校,还有干部子弟学校,但是周恩来却让他到条件较差的劳动人民子弟学校读书,甚至要求其选择相对标准较低的伙食,并一再叮嘱不能透露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免得到特殊照顾。后来周尔辉在北京参加工作,单位打算把他在淮安的妻子调到北京工作。总理知道此事后非常惊讶,严肃批评了有关单位,他说:“照顾夫妇关系,为什么不能从大城市往小城市调,偏偏要调到北京呢?”尔辉也理解总理的做法,主动调回到淮安做了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周恩来如此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甚至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正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周恩来的这些家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蕴藏着很多感人故事。既反映他对亲属的深情、对后辈的教诲,更展现了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钱海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