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条裂缝,这块铲掉重做。”
“这点缝隙没问题哇,也不要重做了,用水泥嵌一下了哇。”
“嵌一下治标不治本,雨水一冲,这块堤肯定要塌,必须重做。”
……
1977年出生的张翊戴了副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却很精干,他在巡查水利工程时很是仔细,蛛丝马迹都不放过。
1998年,张翊扬州大学毕业后在天宁区农林水利系统一干就是16个年头,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同事的眼中他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行家能手,防汛抗旱的水利尖兵。
防汛抗旱的“水利尖兵”
2012年8月,第9号、10号、11号台风接连袭击常州,尤其是“海葵”十分肆虐,全市吹响了抗击台风的号角。
“险情就是命令!”张翊顾不得自己感冒未痊愈,主动向领导要求到一线去巡查。他披件雨衣就穿梭到风雨中,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和水情发展,全面掌握雨情、水情、工情及灾情,为防指领导防汛决策及时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
“张科长,我们这停电了,泵不能打水,怎么办啊?”张翊刚从泵站排水现场回到指挥部,就接到了泵站老王的求助电话。“我马上过来。”张翊刚挂完电话,电话又响起来,原来好几个泵站都碰到了停电状况。
张翊立即联系街道相关同志赶赴现场,原来受台风影响,政成线、青龙线、三桥线、荡南线等多条供电线路停电,雨还在下,积水排不出就有可能影响群众安全,十万火急,张翊立即向区防指领导和市防办汇报情况,一方面时刻关注供电部门抢修进度,一方面立即申请调拨临时排涝设备支援……
由于应对及时有效,险情化解了,看着泵再次出水,张翊长舒了口气,擦了擦脸,他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这次台风来袭,张翊三天两夜都没有回家,喉咙沙哑了,喝口水继续工作;累了,和衣在沙发上躺半个小时。台风过后,紧张的身体再也挺不住,感冒加重又连续挂了3天水。
“没什么,就感冒哇,碰到这种事情不冲在前面,哪像水利人。”张翊乐呵呵地。
只要在汛期,张翊总是把弦绷得更紧,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说他是水利系统一个个点上普通的兵。是的,他是一个尖兵,是一个救灾队员。
管理项目的“火眼金睛”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张翊充分发挥其所长,近年来他负责完成了“清水工程”和洼地除涝项目等20多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在项目管理、监督上很有一套。
红梅街道曹达村是一个低洼地,几年前逢大雨就内涝,涉及300户居民生产生活,2005年,区里决定修建泵站,这项工作自然落到了张翊头上。
在工程建设前,张翊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勘走访,协调设计单位,优化设计方案,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和利益。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和地质条件,优化水利项目实施方案,使工程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这项工程必须在汛期前完工,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尽快地让工程发挥作用,张翊主动放弃很多休息时间,下工地,爬圩堤,检查工程质量,协调地方矛盾,排查安全隐患,有效推动了工程的建设进程。
“那时候我们的孩子2岁,他根本没一点时间照顾我们,但我们理解他、支持他”张翊的妻子回想到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工程质量第一!这些工程都涉及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有责任,有压力,马虎不得。”在工程建设中,有人当是肥差,但在张翊面前他是“苦差”,他总是一趟趟跑工地,工程中发现的一点点“小裂缝”、“小位移”、“土压不实”等情况他总是不留情面的指出,也有一些工程队吃请、送礼品,但张翊总是婉拒,他常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挂职基层的“兄弟村官”
2013年,张翊作为区年轻后备干部,到茶山街道勤丰村挂职党总支副书记。
“从区里一下子到农村,和群众更近了,能更多的为群众做点实事。”这是张翊到村后的第一感想。
张翊到村后,走遍了每个村庄角落,并分工联系了一个自然村,自然成为了村民们的常客,群众有事也愿意和他交流,他没有想象中的“官架子”,更像是邻家小兄弟。
在村头有个老泵站,在过去排涝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一次下雨,泵站一直工作排水,仍有几处地方积水,老百姓说原来还好的,现在雨大点就有这个问题,专业的张翊发现存有隐患,近两年道路硬化、家前屋后硬化多了,土地蓄水能力下降,一个排水泵越来越不堪重负。
张翊随即和村班子商量,并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决定在原来泵站上增加一个排水泵,随即起草报告向区争取项目立项,争取扶持资金。目前,项目已经过现场评审立项,张翊正在参与工程设计……
“张翊来了之后,带给了我们村很多机关良好的工作作风,他热爱工作,敬业、踏实,这是我们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最需要的。”村党总支书记杨建方对张翊赞不绝口。
张翊近年来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付出,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他先后获得常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环境管理贡献奖”、天宁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作为一个水利人,服务群众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永远在逐梦的路上。”在一片赞扬声中,张翊很淡定。(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