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九州采风 >> 修身齐家录 >> 内容
诗人情怀的开国元帅
发布日期:2014-05-05   来源:纪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泽东对叶剑英元帅的赞誉。在广东省梅县,初夏的阳光透过叶剑英故居四周葱茏的树木投下星点光斑,门前一湖碧水,朵朵睡莲绽放。泥砖砌筑的围屋故居,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依然风貌完好。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内陈设简朴,用过的床桌木椅保留如初,仿佛仍能看见少年剑英在油灯下苦学的身影。 

  叶剑英原名宜伟,字沧白,1897年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1917年,叶剑英走出大山,投身革命,共和国也因此多了位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元帅。

  叶剑英既是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党内军内高层领导中屈指可数的诗人,文才很受赞赏。他在大量诗词中表达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一朝闻道夕能死,道在行言领袖中。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这首七绝是他歌颂王杰同志立志为共产主义献身而刻苦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而写,其实更是叶帅自己的真实写照。1969年冬,年过七旬的叶剑英“下放”到湖南长沙等地。虽身处逆境,他仍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学习精神。在次年端午节凭吊屈原时,他写道:“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以“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

  在中国革命危难关头,叶剑英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绩。1927年,汪精卫撕下“左派”伪装,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叶剑英利用身份掩护,及时通知贺龙、叶挺等同志潜离九江,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1935年长征途中,叶剑英冒着生命危险,将张国焘图谋危害党中央密电报告毛泽东,使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及时摆脱险境,北上陕北。在“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危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紧急关头,叶剑英又挺身而出,同政治局的同志一道粉碎了“四人帮”。叶剑英一生几次大起大落,但他不为浮名所诱,不为实利所累。“不计浮名不畏难,从无艰险落君前”,这两句怀念陈赓将军的诗,也是叶剑英虚怀若谷、坦荡人生的励志铭。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是叶剑英的风格。1925年,年轻的叶剑英被广州留守大元帅府任命为梅县县长,“拒贿百金斩恶僧”、“微服夜访查贪吏”至今仍传为佳话。叶家祠堂内贴有一首打油诗,“虎头山上英雄树,英雄树开英雄花。花开时节蕾满树,为何不见花接花。”正是叶剑英在家乡为官不帮亲、不徇私的印证。1949年,叶剑英领导接管旧北平市党政军机构物资,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高级家具和成千上万的珍奇古董、名人字画,他一件不拿,为军管会和市政府全体同志树立了榜样。1980年,叶剑英回到阔别多年的梅县老家雁洋村,与亲友同坐一席用三菜一汤,边吃边谈,亲密无间。他的随行人员吃的都是自带的干粮。家乡人民不仅目睹了元帅的英姿,更领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质朴的风采。

  如今,在叶剑英故居和老纪念馆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叶剑英纪念园,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为梅州市红色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新纪念馆依山而建,与故居和老馆遥相呼应,四个大型展厅除原有图片、铜像、文物、墨迹等实物展示外,还新增蜡像场景、视频展示、人物雕塑、油画作品等,完整地展示了叶帅伟大光辉的一生和崇高的革命风范。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纪念馆门口,安放着著名雕塑家刘焕章先生雕刻的叶剑英元帅铜像。老人家身着中山装,手拿草帽,在金色阳光下凝目远望,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