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桥畔,有竹数百墩,蔚然成林。林内建园,题曰‘清园’”。“清园”坐落在常州市天宁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陈列馆,又是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是天宁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廉洁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的成功实践。
依托“竹”文化,打造廉洁教育阵地
留青竹刻是常州一种传统工艺美术,起源于天宁区雕庄街道。雕庄原是常州东门外的一个小村庄,因雕刻而建,以雕刻而名。留青,是一种雕刻技法,充分利用竹子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明晦浓淡,因景而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留青竹刻作为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廉洁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厚实的文化积淀,与地域文化发展相结合,在民间文化传承中融入廉洁内涵,‘乡土化’渗透,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天宁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唐家中表示。
2017年7月1日,该区纪委在原有雕庄留青竹刻陈列馆的基础上,引入了廉洁文化,“清园”应运而出。“清园”馆外,建有文化广场、廉洁长廊、名人雕塑等,馆内建有廉政宣教室、家风文化展示区、民俗馆、留青竹刻传习所“剔筠轩”等,以“留青竹刻”为展示主体,大量展出以“廉”为主题的留青竹刻工艺品,将廉洁文化建设与竹韵有机结合。
“鉴水常清,鉴镜自净”,“清园”已经成为天宁区宣传本地廉洁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为深度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廉洁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丰富主题活动,推进“竹●廉”文化融合
“暑假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清园’,在那里大家看到了仁人贤士的家规家风,听到了生动的勤政廉政故事,欣赏了蕴涵工匠精神的常州留青竹刻,很充实。”正衡中学的张文博对“清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自“清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省、市、区级党组织、纪检条线监察机关、机关企事业等单位70余批次,3000余人。竹刻和廉洁文化的完美结合,不仅促使大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大家提供了接受廉洁教育的好去处。
“在‘清园’浓厚的竹文化氛围里,品读名人故事、好人好事,翻阅廉政书籍,鉴赏竹刻作品等,通过情境教育,促使廉洁宣教更生动、更有效。”雕庄街道清溪村80多岁的老党员张敖齐参观完后由衷的说道。
今年初,“清园”新开设了名为“竹筠里的春天”公益课堂,免费为竹刻爱好者提供“竹刻廉语”教学活动,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已有60余人参与。 “清园”走廊陈列的各式竹刻作品,一笔一画折射出深刻的廉洁寓意,直观雅致,深入人心。
如今,“清园”被授予未成年人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清园”,接受廉洁教、廉洁文化熏陶。
传承工匠精神,淬炼干部品格
“我是农民出生,深知一个道理,粮食要有好收成,必得付出辛勤的汗水。几十年来,我把留青竹刻当做毕生的事业,丝毫不敢懈怠”。留青竹刻传承人范遥青这样说。范氏留青竹刻三代传承人不忘初心,钻研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留青竹刻蜚声海内外。
“在范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专注笃定、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我们就是要通过‘留青竹刻’,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党员干部。” 雕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军说。
2017年底,雕庄街道率先开展“立下座右铭、庄严守承诺”宣誓活动,街道党员干部各自认领一块竹片,刻上座右铭,摆在案头,时刻警醒自己要忠于职守、担当作为。随后,该区干部纷纷响应,一批又一批干部陆续走进“清园”认领警示竹刻。
在“清园”内,有一个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清白家风》,整幅作品以白菜为基本元素,寓意为“清白为人,正直传家”,这就是范家家训。
今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写入家风建设内容,为宣传条例精神,唤起更多党员干部对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清园”开展了“立家规”“读家训”“传家风”“晒家风”“严家教”等主题活动;逢节假日,雕庄街道、社区充分利用廉洁文化广场,开展“家书家信”“雕庄百家姓”“你知道吗”知识问答等,传颂家风廉洁文化。
“今后,我们将更好地发挥清园的廉洁教育基地功能,让廉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碰撞出更多火花。”唐家中说。(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