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一线传真 >> 内容
信访接待,宜“梳”更宜“导”
发布日期:2018-09-11   来源:纪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一天早上,我刚到接访大厅不久,一位老大爷就来到了我所在的纪检监察接待窗口前。

“把公家的房屋租给亲戚用,你们纪委管不管?”“只要存在有党员干部或者监察对象违纪违规的情况,我们就管。” 我边说边给老大爷递上了一份《常州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指南》,“您可以看看,这就是我们的受理范围。”

“如果是所长呢,能不能查?”老大爷翻了一翻举报指南问道。

“老师傅您放心,无论涉及什么人,即使级别再高、背景再深,只要属于我们受理的范围,我们坚决依法办事!”我一边给老大爷倒水,一边对他说。

“那我举报到局纪委,他们为什么调查下来说没问题呢?”听到这里,我知道老大爷原来是对基层的调查处理不满而来上访的,便请他把具体情况详细说给我听。

原来这位老大爷曾就单位把公家房屋出租给所长亲戚一事向基层纪委反映过,基层纪委也对他进行了答复,但老人坚持认为单位公房出租给领导的亲戚就是违规。我查阅了信访件办理进度表,发现该信访件已经报结,调查报告也已经报了过来。我在核实了老大爷的身份之后,说道:“老师傅,我刚收到基层对你反映问题的调查报告,我正准备看呢。这样吧,我们俩一起把把关怎么样?”

“调查报告我已经看过了,还有什么可看的?把单位的公房租给亲戚,就是违规,瓜田李下的道理不懂吗?党的干部怎么能把单位的公房租给亲戚?”大爷情绪又激动起来。

见老大爷又急了,我说:“大爷,我们先别着急作结论,先把事实梳理清楚好吗?如果连事实都没搞清楚,那得出的结论能站得住脚吗?”见我这么说,老大爷才坐了下来,和我一起仔细地看起了调查报告。

经过梳理大爷的疑惑消除了不少,“照这么分析,这个调查报告好像是没有什么问题。”大爷说道。“不过我倒是看出一个问题,您不妨听听。”

一听有问题,老大爷立马来了精神:“什么问题?”

“从调查报告来看,房屋出租过程是公开招标的,而且承租人也是通过正常的招标程序得来的,中标价格也略高于同类地段的房屋出租价格,这些都没问题。但您只顾着承租人身份,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环节。”说到这里,我故意卖了个关子。

“快说快说!”老大爷催促道。

“要看房屋租金是否入账,如果不入单位账,就算租给所长的仇人也是违纪啊!”

“对!对!对!我倒把这事给忘了,还是你们想得周到。”老大爷感慨地说。

见“水到渠成”了,我因势利导地说:“老师傅,看问题要看总体,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承租人身份不是违纪违规定性的主要条件,关键是租房过程是否公开,租金是否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收入是否入了单位账户。”老大爷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说:“我这就让他们把入账单翻给我看。”

几天后,基层纪委反馈,老大爷已认可了他们的调查结果。

这次接访经历给了我一些启示:有时候信访人受视角、身份和认知的限制,对问题认识难免片面,有时候甚至带着情绪上访。对此,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他们不足横加指责,而要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与信访人一起对反映的问题逐个梳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业务范围内的内容从党纪党规的角度分析给他们听,帮其判断是非;对范围外的内容从维护利益的角度分析给他们听,引导其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做到“用专业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让专业的部门来做专业的事”,用党纪的标尺来判断问题,引导其把握问题的主流、发现问题的本质。(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