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时间观看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采访实录片段,很有感慨,近期再次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受鼓舞和启发。
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升华精神。知青上山下乡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产物,书中也直言不讳的写到年轻的习近平在不到插队的年龄,不顾老师的挽留,毅然决然决定去延川县插队,既是心向往之,更多的则是形势所迫。知青7年,通过艰苦岁月的磨练,逐渐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沉稳自信的青年;从没有长期奋斗的准备,转变为“在陕北当一个农民”的觉悟;从自己辛勤出工出力,走上了带领群众生产脱贫的道路。这一系列的改变,正是因为他真正把自己的双脚扎进了黄土地,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百姓疾苦,激发了为百姓做实事的志愿,不畏辛劳、艰苦奋斗的意志得以磨练,心系百姓、实干为民的精神也得以升华。在物质条件显著提升的今天,我们无法体会16岁的习近平过“四大关”的痛苦,也无法想象当时农村社会的艰难条件,但应该始终牢记我们的根是长在土地上的。尽管我们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各不相同,但是为国家富强、为民族繁荣、为人民幸福而倾力奉献、不懈奋斗是中国有志青年的历史传承。无论一帆风顺、亦或路漫而艰,我们都要时刻具备奉献精神、坚强意志和奋斗激情,在顺境时精益求精、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迎难而上、一往无前。
学习与思考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也是进步的必由之路。“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物质极为匮乏、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的时代,白天卖力干活,晚上挑灯夜读,从历史著作到中国古典诗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等等,没有天生伟大,正是年轻时期阅读、苦学为他当时的发展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养成的不倦的学习精神和深邃的思维能力也伴随一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提出各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思想源泉。我们时常感慨工作辛苦,加班后倒头就睡,个人总结时也反复写道学习主动性不够,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意识到学习、思考的重要性。如今时代,书籍种类之多,获取方式之便利,远远超过当时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感恩时代的馈赠,用阅读充实自己,用思辨武装自己,真正拥有合格党员的能力,真正成为无愧于自已、有用于社会的当代青年。
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为了百姓敢说敢做敢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那么如何服务人民、怎样叫全心全意,年轻的习近平给了我们答案。做群众最需要做的,干群众最想干的,带领群众、团结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只要是为了百姓,不怕冒风险、担责任,在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年代里搞副业,办铁业社、办代销点以方便百姓生活,解放思想、创新方式,办缝纫社、办磨坊、办沼气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从知青年代就心系百姓、为民实干、创新担当。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定义和向往,我们唯有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把准发展大势,不划硬杠杠、不守墨陈规、不钻死胡同,以“青年何所惧”的豪情,为了发展、为了百姓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挥洒青春汗水。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曲折艰辛、激情燃烧,他的脚步坚实踏在黄土地里,他的梦想发源于劳动人民的疾苦,“后之视今,亦犹如今之视昔”,在感慨和震撼的同时,我们更应学习他学习成长的历程,让那段岁月成为帮助我们成长、指导我们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留下不负韶华的奋斗印记。(蒋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