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聚焦中东难民生活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在中国广受好评,被称为是“眼泪收割机”。在此之前,《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小偷家族》《一次别离》等说着不同语言、讲述不同主题、有着不同风格的亚洲影片也曾击中亿万中国观众的心。透过大银幕,我们体验到韵味不同的文明,不同国家人民的心也走得更近。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了解,就是从一部电影、一本书籍、一曲音乐开始的。一部《论语》,征服了多少不同时空下渴望智慧的头脑;一本《一千零一夜》,引领多少人开启了通往阿拉伯世界的奇妙之旅;一座泰姬陵,成为多少人走进印度的坐标;一部《灌篮高手》,让多少人对日本文化迷恋不已;一部《大长今》,又让多少人对“韩流”猛追不放。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幅画作,一张照片,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找到跨越时空的知音,架起不同文明对话的桥梁。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人类在相互讲故事的过程中会找到最深挚的友谊。”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人和事的背后,就记录着交往交流的文明对话,积淀着日久弥香的深情厚谊。大家耳熟能详的湖南卫视《歌手》节目,曾请来一位哈萨克斯坦年轻歌手迪玛希。他的独特嗓音和音乐表现力受到中国观众欢迎。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迅速引进这档节目,同时参赛的中国歌手也在哈萨克斯坦家喻户晓。迪玛希以歌声为桥,生动展示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的力量。
在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韵味不同的文明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些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历史瞬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马克思的话彰显了中国文化有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性贡献。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不断向前发展。
5月17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片《音乐家》上映。影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的故事:1941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冼星海去世后,阿拉木图市将一条路命名为冼星海大道。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架起亚洲文明对话的桥梁,呼唤千万条“冼星海大道”,呼唤千万个“冼星海”这样的“友谊使者”,以及更多超越时空、直击人心的“阿曼盖尔德”。(韩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