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日益加大,一方面,使一些落后地区和当地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庞大的资金也让一些“硕鼠”红了眼。扶贫资金变成“唐僧肉”,一些干部利用身处扶贫一线的职务之便,或串通作假、虚报冒领,或层层截留、吃拿卡要,或克扣私分、优亲厚友,导致扶贫政策遭遇“肠梗阻”。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党员干部信念不坚定,为民服务意识不足。扶贫领域腐败案件频发,根子还在党员干部身上,尤其暴露出基层干部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缺失和法纪观念的淡薄。二是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导致监督漏洞。一方面内部监管薄弱,一些资金密集、权力集中的系统和部门,由于缺少必要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权力运行不规范。另一方面,因公开不到位、信息不对称造成客观上监督难。三是制度不完善,缺乏长效性。不少扶贫项目涉及的贫困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认定缺乏明确的标准,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容易给造假者、虚报冒领者可乘之机。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扶贫对象监督卡、明白卡等制度,但重申报审批轻监管检查,有拨款无反馈。资金层层拨付的“去路”清晰,实际如何使用、效益怎样反馈的“回路”却不清晰,使得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被虚报冒领、骗取挪用、挥霍浪费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精准扶贫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一把标尺。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不仅制度体系要硬,监督管理更要硬,做到精准发力、精准监督、精准管理,弹好“三篇乐章”:弹好开篇——信仰,把好思想“总开关”。应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的决心、驰而不息的劲头紧抓严抓作风建设。弹好中篇——制度,构建廉洁“骨架”。制定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对监督检查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提出明确要求,把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机制实不实、资金使用准不准、指标数据全不全、脱贫成效显不显等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实行“谁督查、谁签字、谁负责”的督查责任机制。弹好终篇——监督,扎紧权利的“笼子”。组织协调审计、财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把查处扶贫领域“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作为主要任务,约谈扶贫领域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加大查处案件的曝光力度,问责一个,警醒一片,通过严肃问责倒逼扶贫责任的落实,实现监督“全覆盖、无盲区、零死角”。(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