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荷廉文化 >> 廉政时评 >> 内容
为官者当摆正“义利观”
发布日期:2019-03-11   来源:纪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汉书》记载,鲁国宰相公仪休有个“拔葵去织”的典故:他知道家里种菜就通通拔掉,说自己有了俸禄还种菜,这不是与菜农争利吗?他看到妻子织布,就将妻子赶出家门、毁了织机,原因是妻子与女红争利。汉代董仲舒为此解释:“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即当官拿工资的不应该与民争利,更不能搞副业增加收入。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官吏的“义利观”,儒家讨论义利之辨,强调的是重义轻利。无论有什么利益,都要想一想是否合理,在价值排序上“义”优先于“利”。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汉代贾谊也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都传递了这样的明确信号。

趋利避害是人的普遍心理,但一切都要以是否合理、是否正义作为评判标准。义利之辨,在宋明理学那里,义就是为人民,为大众谋利就是义,利就是为个人,为自己谋私利就是利。重义轻利的背后,其实就是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既是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

随着灰色收入及各类隐形福利的减少或消失,收入分配秩序的日益规范化,习惯于“得实惠”、“捞好处”的部分干部在“权力瘦身”中出现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加上轮岗交流机会减少、晋升空间紧缩、出路狭窄,许多人被头顶的“天花板”一叶障目,各种重利轻义的懒怠分子纷纷现出了原形:“推手式”干部深谙太极之道,对本职工作推三阻四、明日复明日,击鼓传花式地把工作和责任一推了之;“摆拍式”干部只撸袖子不干活,开过会、讲过话、发过文、作过批示,就算干完工作了。看似在作为,其实玩虚活。“等上岸”干部自诩佛系,将改革当做不作为的“挡箭牌”,或尸位素餐,或趁机调到清闲岗位、坐等安享晚年。“经商型”干部善于“一心二用”,吃着“公家饭”、工作当副业,只管挣“私房钱”。如若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延滞工作落实,而且会助长“鞭打快牛”现象,让实干者寒心,甚至会产生‘溢出效应’,波及其他无辜干部,挫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追根溯源是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作祟,是信仰迷失、精神缺钙。在利益面前,在各种诱惑面前,党员干部的价值选择,根本上取决于其“精神钙质”的含量。今天我们强调“不忘初心”,为的就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常怀一颗为民之心,经常给思想修枝打杈。周恩来经常与“我的修养要则”对表,谢觉哉经常和自己“打官司”,彭德怀每月“反省自查一遍”.....唯有常怀“民为本、利天下”之心,经常给自己体检、开药方,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才能够辨别是非、分清界限。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萧伯纳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隐藏有一匹脱缰的野马,如果你不去紧勒缰绳,时刻都会有大祸临头”。正确的义利观就是驾驭这只野马的“缰绳”,就是守望平安幸福,走好从政之路的“秘诀”。(顾圆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