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悄然落下帷幕,一篇据传为高考满分作文的《说尺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文章针砭时弊,揭露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双重标准”现象——很多人在说话做事时,过分苛求别人,对自己却毫无规矩底线可言。
过去,戒尺是为人师者惩罚不守规矩的学生的工具,更代表了师者的一种威严。
如今,一把小小的戒尺,涵盖了很多方面,早已突破了它本身作为一种惩戒工具的涵义,而是代表着纪律和法律,代表着理性的秩序,代表着善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鉴定党员干部对信仰信念坚定度,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离开了规矩的约束,工作就会偏离方向。阅读违法犯罪的党员干部写的忏悔录不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违法乱纪都是从破坏规矩开始的。从最初的收一条烟、拿一张卡、批一回条子、打一个招呼开始的,许多看似不起眼的“第一次”,已经埋下了腐化堕落的种子。
笔者曾经参与办理了常州某国有企业计划合同处原处长黄某某受贿案,见其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中声泪俱下:“我如果按照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也不会走上今天这样违法犯罪的道路。”黄某某的“追悔莫及”,犹如声声警钟告诫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底线碰不得,规矩坏不得,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戒尺代表着纪律法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党和依法治国,必须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于广大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是全社会的表彰,他们的行动引领者社会风尚,他们必须模范遵守以身作则,时刻不忘约束手中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缺乏敬畏,目无戒尺,权力就会陷入失控的状态,从而祸害一方,与法治的初衷背道而驰。
事实反复证明,腐败总是发生在掌权者失去敬畏之心和戒律之尺之时。只有紧握法律戒尺,才能时刻以规则法律、德行准绳为标尺,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把戒尺,用它来衡量别人的同时,也不忘首先常度量下自己,这把戒尺,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充满光辉,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正义和良知的光芒。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规矩挺在前面,不触碰法律的底线,心有戒尺,行有所止。(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