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在席慕蓉眼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江苏常州人眼中,乡愁的滋味浓缩在一碟看似平淡无奇的萝卜干里。
古运河畔,房前屋后,一碟萝卜干、一杯清茶、一盅老陈酒,细嚼、闲品、慢饮,就是江苏常州的一幅民俗风景画。在常州,小小的萝卜干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那咸中带甜、脆里含香的味道留在唇齿之间,是老百姓其乐融融、平安生活的“老味道”,更是那抹不去的故乡情。
白沙土、新闸红、鸭蛋形、一根须、叶边滑,鸭蛋形状、三两身重。这样严选出来的萝卜皮厚肉紧,细嚼无渣,口感水灵无辛辣味,素有“小雪萝卜赛雅梨”的美称。传统工艺的研制也造就了常州萝卜干咸中微甜、纤细脆嫩、馨香诱人的特有味道。
“这红萝卜也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要忠诚,就像这红彤彤的‘外衣’;要干净,就像这洁白无瑕的果实;要担当,就像这独一无二的根须承担着全部养分的输送。”爷爷是朴实的农民,也是教书育人的园丁,常常用身边的事物教我做人的道理。“忠诚、干净、担当”,小小的身体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这是一颗红萝卜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常州萝卜干是常州标志性的特产,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说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最后一次离开常州府时,因吃了些地方风味小吃,有些腹胀。常州名士刘纶便请常州府台买来少许常州萝卜干,让乾隆当点心慢慢咀嚼,几块下咽竟神奇般地通气了。乾隆大喜,回宫后便指定常州萝卜干为消食贡品。
常州萝卜干,承载了几代常州人的记忆,记得小时候,一入冬,总能看见村里的奶奶们三五成群地结伴洗萝卜、切萝卜,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一边为腌制萝卜干的“大业”做着准备。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腌制萝卜干,将红萝卜切成白片,成排成片地晒在芦笾上,那场面可谓是相当壮观。
小小一片萝卜干,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常州老百姓对家乡的情感,常州人的餐桌上更是时时刻刻都可见萝卜干的影子。可以早餐搭粥吃,可以切成小块配菜烧,比如炒肉丝、炒毛豆、炒雪菜等等,不愿做菜时还可以用它下饭或者做蛋炒饭。
记得爸爸曾经告诉我:“你可别小瞧这萝卜干,小小一片萝卜干,不仅饱含着常州味道,更体现了常州人的品质。”在常州,有句俗语叫“要学手艺,先吃三年萝卜干饭”。“萝卜干饭”含有艰苦朴素的意思,就是告诉一代又一代常州人要脚踏实地做事,初学手艺要一步一个脚印,更要不忘初心敢拼搏,时刻牢记“工匠精神”。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行腌制萝卜干的家庭越来越少,会这门手艺的人也渐渐老去,属于常州的“老味道”会渐渐消失吗?答案是:不会。
在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有一个陈姓家族,从清朝末年开始腌制萝卜干,1926年创立民记腌制坊,成为本地最早一批萝卜干家庭作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一家小小的作坊已经发展成为常州地区最大的萝卜干生产企业,获得了“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老字号”等荣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我家从高祖那一辈就开始腌制萝卜干了,我们家的手艺已经传承了100多年,虽然几经波折,特别是‘文革’期间还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惨遭割除,多亏了我爸爸的坚持,才让这门手艺传到了我的手里,让我成为了第五代传人。”陈氏家族第五代传人陈雪波骄傲地说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常州萝卜干从纯手工腌制逐步向机械化转变,既提高了产量,又保留了萝卜干最本真的美妙滋味。同时,陈氏传人始终对纯手工腌制有一份情怀,每年都会做一批纯手工腌制的萝卜干,让这项技艺、这份情怀一直流传下去。
小小的萝卜干承载了太多常州人的记忆,一碟萝卜干配上一碗白米粥,往往就是常州人一天的开始。那咸中带甜,脆里含香的味道伴随一代又一代常州人成长;那“忠诚、干净、担当”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常州人开拓进取,在时代的洪流中积淀抹不去的乡愁。(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