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九州采风 >> 修身齐家录 >> 内容
毗陵吕氏人才出 清廉家风代代传
发布日期:2020-04-04   来源:钟楼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这说的就是龙城——江苏常州。尤其在清代,常州地区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世家大族,让常州文化盛极一时。吕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四世科甲”“五子登科”便是对吕氏一族的赞誉。

品德卓越状元郎

清代常州的第一位状元就出自吕氏。“当年壮志出山林,金榜题名报好音。名门望族吕氏裔,清朝状元第一人”说的便是这位状元郎——吕宫。

吕宫(1603-1664年)字长音,又字巷枕,号金门,清常州府武进人,在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中了丁亥科一甲一名进士,是常州第一个清代状元,清代第二位状元,由翰林秘书院修撰士官至一品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吕宫通经济之学,在朝为官对策得体,竭忠尽智,关心民间疾苦。虽位极人臣,权倾朝野,颇受顺治皇帝倚重,但始终能够洁清自矢,不滥用职权,不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为家人谋利益。吕宫多次担任考官、读卷官,拥有众多门生,却能折节下士。数十年来,江南地区的科考官员都是他的门生旧故,但为避免徇私,其六子皆不试于其门生,均以诸生老,可见其为人清白,家风正直。

吕宫乐善好施,年少继承家业,三年之内便将家田尽数散去,为官之后,体察民情,为百姓谋福祉,不屑于结党营私,还会用自己的俸禄赏钱赈济灾民,让很多人得以活下来,颇受朝野赞誉。

关于吕宫,还有一个小故事,吕宫在顺治四年入京参加科考之时,夜里蜡烛燃尽,落在书卷之上,形似莲花,不久就消散了,于是吕宫就考中了进士,并在廷试时,得到权贵赏识,被顺治皇帝选为一甲一名。虽然这个故事似是民间传说,却承载了后人对吕宫为官之路的肯定——“为官清廉,步步生莲”。

为国为民后世孙

吕氏一门素来因德行受乡里赞誉,正直清白的家风绵延不断。吕星垣(1753-1821),字叔讷,号湘皋、映微、应尾,状元郎吕宫的五世孙,为“毗陵七子”之一,在诗歌、古文、小说、杂剧、书画都颇有建树。虽在科举之路上不及先祖,三次科举未中,但是才华却得到了认可,并最终因有实干之才走上仕途,晚年以循吏之名,享誉地方。

吕星垣受先祖吕宫及家族的熏陶,并非空读诗书之人,熟通河务,有治剧之才,虽大器晚成,年近古稀才被破格录用,却是时任太子少保方受畴口中的“精明强干之员”。任职期间,留心吏治,造福百姓,是一个清正廉洁、受百姓尊敬的好官。

纵观吕星垣一生,出生名门,却经历家道中落;科举受挫,却始终昂扬斗志;怀抱经世之才,始终奋斗不息;做到不坠家声,自有树立。

古往今来,吕氏一族人才辈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便出自吕氏一族。吕思勉7岁起便能阅读史书典籍;18岁起就重视国计民生,大至水利、赋税、吏治,小至百姓衣食住行、物价变化,忧国忧民的思想,从小就可见一斑。孤岛时期,吕思勉避居上海租界,在撰写大量史学著作和论文的同时,还留意时局,关心祖国命运,他以“野猫”“乃秋”“六庸”“程芸”等化名,写了许多洋溢民族正气、揭露日寇暴行的文章刊于租界内的抗日报刊上,被作家兼报人范泉称为“孤岛上的斗士”。

吕氏家训永流传

吕氏一族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其家训功不可没。“勖尔子孙、懋德勉学、勤慎克俭、保世兹大”的吕氏家训,教育着子孙后代要像先贤一样有高尚博大的品行,勤劳工作,克制贪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节俭生活,保持清正廉洁,做出成绩告慰先人。

“立志承前来继后,兴家立业普新篇。”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时刻牢记先祖家训,用廉洁的品行让世人称赞,用傲人的成绩让家族延续便是告慰先人最好的选择。(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