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九州采风 >> 修身齐家录 >> 内容
传 承——记徐氏竹刻之青竹家风
发布日期:2020-08-24   来源:武进区纪委监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我的祖父徐素白是徐氏竹刻创始人,生前任职于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艺术评论界誉为“竹刻艺术大师”,“20世纪竹刻艺术的代表人物”。如今他的半身像就悬挂在研究所楼道边的墙上,成为20世纪上海工艺美术辉煌的象征,。

徐氏竹刻从祖父开始,已传承至第四代。他的后人不仅传承了他的技艺,也传承了他的品德。首先说说祖父的孝道,听父辈们说,祖父是乡里乡外远近闻名的孝子,他为救自己的母亲而“割股煎汤”的故事,在乡间的同代人中几乎人人皆知。当时曾祖母病重,祖父听说民间有一秘方可以救治这种病,就是割下儿子胸口的肉煎汤,祖父毫不犹豫地就去做了。虽然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曾祖母的生命,而且现在用科学的眼光去看还是有点愚昧、迷信,但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和勇气也是值得颂扬的。祖父的这种孝道在我们家族代代相传,也感染着我们的下一代。

再说说祖父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品格。听父亲说,当时在上海沦陷时期,日军封锁统治下,老百姓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祖父当时还生了肺病,但他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对艺术也没有失去追求,每天雕刻扇骨练习小楷书法,从不间断。他的那种平静面对困难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汲古泽今,自成一家,一手留青技法趋于炉火纯青的境地。在上海他结识了很多知名书画家,跟他们成了朋友,他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都不可能割断历史,都需要不断地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画家学习,祖父诚实谦虚的学习态度使他的竹刻技艺有了质的变化,品位也不断地提高,从而也从工匠中脱颖出来成为一名竹刻艺术家。他的这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敢于创新、刻苦努力的精神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榜样。

研习竹刻是他的人生追求,在他67岁突发脑溢血离世前,他还在研究所工作,没有享受一天退休生活。他的老朋友,一位法院的老院长这样评论他:刀小创万物,虫鸟和鸣声犹在;竹片如沃野,百花争艳有遗香。

祖父待人真诚。有次祖母跟我聊天,说有一年祖父去香港扔了自己的行李带回一箩荔枝,那时的荔枝在我们这边很是稀奇,祖父回到村里,挨家挨户发过去,最后到家只剩下三粒。过年时,乡下都会杀年猪,祖父回乡过年,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但每次走时总要带一整条腿肉去上海,自己却从来不留,都送给朋友邻居,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都属于平时大家奢侈消费品。

艺术见人品,祖父的为人和品德,他的儿辈们也是耳濡目染。他共养育了5个儿子,大伯徐秉坤喜欢画画,从小就师从著名画家江寒汀学习国画,退休后又重拾画笔专心创作。大伯为人正直,部队转业回到机关工作后,对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平时还经常教导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谦虚谨慎,清白做人。作为长子,他在赡养长辈的事情上从不计较,永远是兄弟们的榜样。二子徐秉言,也就是我的父亲,现为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说祖父对他最大的影响是一丝不苟,执着追求。三叔徐秉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竹刻家,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忘传承。四叔徐秉元,书法家协会会员,业余从事红木浅刻,篆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五叔徐秉兴,南方航空公司体检鉴定中心主任医师,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在对飞行员的检查中也是秉承了家族一丝不苟的家风,他说飞行员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马虎不得。由此他也多次受到全国民航系统的表彰和嘉奖。他们这些成绩的取得,跟祖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传承是责任,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于竹刻艺术的传承,父辈们从不保守,不仅在家族里传承,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会上喜欢竹刻的人,且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他们还出版了多本专著,也是为了让社会上的人更多的了解和学习。在我们第三代传人中,有的已经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的是省大师,市大师,也有大学艺术系的老师;有的在国外虽没有传承家艺,但在其他领域也都是行业的佼佼者。第四代传承人中也是成绩裴然,在各类展览中都获得了各类奖项。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已属不易。徐氏竹刻能一代代传承下去,靠的是有追求,有责任,能静心,不急于求成,虚心诚实,清白做人。这也是我们徐氏家族的家风。(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