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他,就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2020年夏,乡镇机构改革,我被调整至纪委,这半年来,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岗位肩负的神圣使命。而恩来精神,是我前行路上的一面“镜子”,我反复诵读《周总理的故事》《周恩来风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我渐渐感受到“人”字的一笔一画是初心,一撇一捺是使命。
“让群众背风坐”。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来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停下来跟群众握手,说着:“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当天刮着很大的西北风,可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面对西北风而坐,原来县委专门搭了一个坐北朝南的背风讲台让总理避风。周恩来不同意,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而坐,他自己迎着风讲话。让群众背风坐、自己迎风讲,这看似一件“小事”,从中却可以看出,身为大国总理,周恩来同志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舒服让给百姓,把辛苦留给自己。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任何时候都把群众放在“背风处”,就没有什么答不好的“考卷”。相比之下,那些自己吹空调、群众流大汗;百姓跪着办、自己坐着看的“小事小节”,折射出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没有站稳人民立场、有没有公仆意识、有没有心里装着群众、有没有将群众的冷暖当成自己冷暖的“大是大非”。群众利益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理念,保持“实干”的精神状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化“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路线,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多到一线,监督保障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环境整治及安全生产等群众身边事与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姿态,练就攻坚克难的硬本领。
“勤政楷模”。1966年5月,周总理第三次到大庆视察。5月3日,他到各处视察工作,忙了一整天。夜幕降临,在大庆简朴的会议室,周总理又听取了有关同志的汇报,对大庆职工队伍的革命化,对油田建设,作了很多指示。汇报结束,已经是凌晨一点半了。周总理毫无倦意,又精神抖擞地来到大庆展览馆,观看了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当回到办公室,已经是凌晨两点十分了。大家看到总理劳累了一天,都劝他休息。周总理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这一夜,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三点多。周恩来的名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动象征。他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 借鉴周恩来同志加强学习、注重调研、勤于思考的方法,针对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工作的创造性和实效性,激发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立足本职岗位,真心实意服务百姓,坚持“门好进、脸好看、事更好办”,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办好各类民生实事,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付饭费”。周总理在杭州楼外楼饭店请随行工作人员吃午饭,坚持自己付饭费。因为是周总理请客,一同去的浙江省领导和饭店的经理都不让总理付饭费。但是,周总理坚持要饭店和对待普通顾客一样,按价收饭费。饭店经理推辞不过,收了10元饭费。周总理担心不够,又补了10元。离开饭店到了机场后,总理还是觉得午餐点了不少菜,饭费应该不止20元,就又补了10元,托机场工作人员转交给饭店……从这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两袖清风、严于律己”“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心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当领导者自身端正,率先垂范,那么被领导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从,上行下效。联系到党员干部身上也同样适用,“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面对腐败,必须要端正自身,严于律己。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筑牢思想防线,从意识上拒腐防变,才能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才能在我党前行的道路上始终牢记党性原则,主动做到“不想腐”。(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