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事定了,这个年可以过踏实了!”春节前夕,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大板房置换新建住宅商品房抽签、选房工作圆满收官,家住该区永红街道清潭新村的杜阿姨多年前因工伤残,此次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完成抽签,如愿选到了电梯房。
大板房又称大板结构住宅房,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大板拼合、焊接搭建出的房屋,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制于当时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条件,大板房使用年限短、抗震设防低,近年来已成为“老大难”问题。钟楼区是老城区,常州市区约有22万平方米大板房,有12万平方米位于钟楼区,其中清潭新村最具代表性,老百姓反映最大,矛盾最集中。
2019年下半年,常州市委第五巡察组在对辖市区开展专项巡察时,提出钟楼区清潭新村28幢大板房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存在“民生工程推进不快”等问题,要求区委立行立改。
2020年3月,钟楼区委坚持问题导向,对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开展政治巡察,期间对大板房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重点监督。
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区委巡察组发现大板房普遍存在墙体开裂、保护层脱落、钢筋锈蚀等问题,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对加快治理大板房的意愿强烈。
在查阅相关账目时,区委巡察组发现,2019年10月市财政曾拨付1800万专项资金用于钟楼区清潭新村28幢大板房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既然有资金,为何民生工程依然进展缓慢?巡察组随即对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开展谈话。
“大板房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不只是钱的事。”区住建局提供了详实的党务、财务、业务等各类台账资料,对该区大板房问题进行了详实的情况说明。
在专项资金拨付到位后,区住建局立即组织人员对清潭新村大板房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提出了外墙粉刷、加固阳台、更换栏杆等实施方案,但在方案可行性论证中,却发现由于自身的结构体系不合理,以及多年来部分住户的自行搭建、改造等,大板房的承重构件损坏严重,采取加固维修的整治措施已经无法消除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只有通过整体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建筑的安全问题。
“但是由于大板房集中在老城区,房屋密度大,规划限制严,整体改造需投入大量资金。”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另外,钟楼区共有清潭、白云、花园、龙船浜4个大板房整治区域,清潭新村的改造已经这么难,同时影响到其他区域的整治进程,老百姓也不答应啊!”
发现并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关切事、烦心事,是巡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区委巡察组经过充分讨论,将大板房问题列入巡察报告,并在区委书记专题会上进行情况汇报。在向区住建局反馈巡察意见时,巡察组进一步指出大板房改造进度缓慢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钟楼区将相关意见建议向常州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
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20年5月在全市一体推进大板房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两年内彻底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切实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按照“整体治理、先建后搬”的原则,在钟楼区划拨约300亩地块,用于保障大板房产权置换。
有了政策支撑,钟楼区住建局牵头出台《大板结构住房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统一制度、流程、标准,广泛发动党员领导干部,全力做好治理工作及群众工作。
2021年3月,钟楼区委对区住建局党组开展巡察“回头看”,一锤接着一锤敲,督促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确保按时完成大板房专项治理工作任务,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从“整治”到“改造”再到“治理”,看似一个个词汇的改变,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生活环境和居住安全的巨大改善。
目前,钟楼区4个大板房整治区域全面完成解危工作,全区域共52幢合计2048户大板房住户全部搬离危房,大板房置换住房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年底整体交付,原大板房居民离住进新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朱栋梁)